|
张敢:我们需要怎样的油画教育1932年7月3日,胡适在《独立评论》第7号发表了《关于大学毕业后的几条出路》一文,文章开篇就说:“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地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诚然,校园是一个承载着美好的地方,走出了校园呢?走出象牙塔的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会面临着怎样的处境和未来?作为学校、老师,在校期间又应该给予学生怎么样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来面对这些未知的未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的文章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美术教育的新思考。 还记得1987年我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招生简章上赫然写着“不包分配”。那个年代,没有工作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然而,对艺术的热爱让大家选择了不确定的未来。今天,美院的学生同样面临着自主择业的难题。不久前,我看到了一篇署名“花家地楠少”的央美毕业生的网文。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周边同学们的遭遇,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学习纯绘画的同学所面临的无奈的循环:报画班,考美院,美院毕业,带画班。而那些能够跳出这个闭环的同学,要么去当中小学美术老师;要么学了一门纯绘画之外的专业技能,如动画等;要么是“艺二代”,家长已经铺好了未来的道路;要么彻底转行,开个餐馆或做别的营生。但是,这些又似乎都是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所不屑的。文章写得朴实而真切,留言里各大美院的同学都纷纷表示了认同。读到这里,在为同学们的境遇唏嘘的同时,也看到其中所凸显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1953 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生合影 (前排左起:江丰、王式廓、 徐悲鸿、戴泽,后排左起:李宗津、倪贻德、冯法祀、庄子曼、曹思明) 掌握油画语言才能谈观念和创作 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学习,他/她应该获得什么样的能力?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具体到油画专业的教学,同样要回答上面的问题。 首先,油画专业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对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构成油画本体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线条、造型、光线、色彩、质感、空间、时间和运动等等。艺术家运用这些语言进行创作、表达主题,最终完成一件作品。无论古典主义的油画,还是当代的抽象绘画、装置艺术、影像作品等无一不遵循着这些基本的语言规律。艺术家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油画语言,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就是素描和写生。素描是训练人的心、手、眼的完美配合,感受美的韵律、观察物体的光影与结构变化、表现优美形式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而写生是训练艺术家面对自然进行观察、捕捉、凝练和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唯有写生才能感受瞬息万变的色彩和稍纵即逝的光线,才能体味大自然造物的雄伟壮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写生不能取代创作。中国当代的很多油画作品带有极强的习作性质,没有任何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邵大箴先生指出的:“不仅是油画,任何一种艺术最基础的都是技法和技巧。”他痛心地指出:“一些美术院校教学不仅缺乏基础,而且不重视写生,甚至抛弃技艺。画家自由发挥、自由创造、随意表现,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画不出好作品的。” 詹建俊在给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上课 众所周知,油画在中国是舶来品。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大量中国艺术家赴欧、美、日留学,在将油画的教学模式带入中国的同时,也亦步亦趋地模仿,然后逐渐融入中国的审美观念。油画的“中国化”和“民族化”成了中国油画界经常讨论的问题。但是,油画作为一个画种,确实有自身的规律和语言,不是“中国化”或“民族化”所能取代的。靳尚谊先生指出:“对于好的油画,观念、风格、创新,都不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油画语言,才能谈观念和创作。语言不行,观念和创新都没有意义。” 实践与理论应并驾齐驱 油画专业应该加强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教学。通过中外美术史的学习,可以让同学建立一个以时间为纵轴,以地域为横轴的坐标系。利用它,同学们可以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此外,除了美术史知识的积累,对艺术家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临摹、分析和研究古代大师的作品,让同学对油画语言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美术史上的每一位艺术家的风格都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劳特累克、马奈、委拉斯贵支之于毕加索,毕加索之于大卫·霍克尼。有了美术史作为根基,年轻艺术家才不会被混乱的当代艺术思潮所裹挟,而能用清晰的头脑作出自己的选择。当然,中国当代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研究的滞后应该对中国当代艺术中存在的种种乱象负责。很多在批评界非常活跃的理论家缺少基本的艺术素养,只知道炒卖西方的理论和概念,完全无视中国美术自身的特点。这种观念的混乱导致了传统油画教学体系的崩塌与学生的迷茫。正如靳尚谊先生所担心的,“美术院校的学生对油画的发展产生了质疑,以致不画画,去搞观念和装置了。” 闫平带领学生在贵州遵义写生 可以非常确定地说,绘画,特别是写实绘画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需要记载,有激越的现实世界需要歌颂,有壮丽的大自然需要赞美,绘画依然大有可为!我们还欣喜地注意到,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油画将在中国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油画专业在教学中应该同样鼓励学生在形式语言和技法材料上的实验和探索,让传统与先锋各领风骚。 核心素养时代下的油画教学 当然,除了扎实的基本功,油画专业的教学还要加强对同学综合素养的培养。今天,高等教育已经是一种素质教育,学生们在校园里除了感受浓郁的人文氛围、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与其他人的沟通与协作。美院学生喜欢张扬个性,那是在创作思想层面,在现实中则必须学会与人合作。要知道,美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往往都有极强的协调能力,他们的作品往往都是团队合作的产物。今天,艺术家更是生活在一个由画廊、博物馆、批评家、画商以及收藏家共同形成的艺术世界之中,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保证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更为长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临摹原作 有人说,美术学院要教给学生的是观念,而不是技艺。我认为恰恰相反,美术学院能教的只有技艺,这个技艺指的是将思想呈现为视觉图像的能力。而艺术家的观念一定是在不断增长的阅历和日益积淀的修养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它是个人化的,是难以教授的。相比之下,独立的美术学院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但是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相对狭窄。因此,美术学院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不仅有人文学科的知识,也要有对科学前沿的介绍,为学生提供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视野。在信息时代,大家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元的、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架构,这样他们获得的信息才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一个善于沟通、修养良好的美院毕业的学生,即使不再从事美术相关的工作,也能在其他领域与行业获得成功。 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毫不夸张地说,唯有艺术才能让人追求完美、走向超越。历史证明,最伟大的艺术都是那个时代的表征。 我的上述观点和看法,肯定难以化解“花家地楠少”和他同代年轻艺术家们的困惑,但是大学教育就是要传播理想主义精神。现实有时是冷酷的,但是如果我们怀着向往美好的希望,每个人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艺术终将影响人们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